中國經濟時報——中央定調!以更大政策力度扎實穩住經濟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強調,對受疫情嚴重沖擊的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施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時報》發表專題文章,解讀會議精神,并介紹了平安產險等金融機構第一時間響應,創新產品與服務,解決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的后顧之憂。
文章指出,中小微企業是就業的主要載體,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保生存、求發展,既是穩經濟,也是穩就業。金融機構已經開始行動。2022年以來,平安產險針對小微客戶特點和需求,首創“小微快易免”理賠服務。在就業環節,針對生產性小微企業,開發“樂企e生、小微企業保”產品,涵蓋企業財產、生產場所公眾責任、員工意外保障;針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居民服務等經營性場所,推出“樂享系列”產品,涵蓋企業財產、營業場所公眾責任、食品安全、雇主等保障。針對疫情現狀,降低小微企業購買疫情相關保險的成本,提升保險覆蓋率,解決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的后顧之憂。
原文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央定調!以更大政策力度扎實穩住經濟
2022年4月29日
【中國經濟時報】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開會議,其中一項重要議題是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從會議透露的信息來看,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了精準務實的判斷: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導致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7017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環比增長1.3%,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速有所回升。不過,在國際地緣沖突加劇、國內疫情防控壓力增加的情況下,消費數據并不理想,3月份社會零售消費總額出現負增長;房地產市場銷售大幅萎縮,市場仍然在下行趨勢之中。疫情防控等內部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也在逐漸顯現,國內經濟壓力不斷增大。
面對當前形勢,會議作出了明確要求: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在疫情防控上,強調要堅定不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動態清零。在穩定經濟上,強調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扎實穩住經濟,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在安全發展上,強調要有效管控重點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從政策方向上看,強調在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的基礎上,要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機調控力度,把握好目標導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從會議透露的信號來看,未來的政策著力點在于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擴大內需。一方面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二是著力穩住市場主體、穩物價、穩就業、穩供應。事實上,最近一個月,國務院召開的多次常務會議已經作出針對性部署,包括加大出口退稅、適時運用降準、促進消費恢復、確保物流暢通保供等舉措,對有效穩住經濟基本盤至關重要。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石英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短期看,疫情防控、烏克蘭危機等內外部因素對供給產生沖擊,局部地區的疫情得到防控后供給沖擊將逐步改善。目前,雖然政府投資早發力,投資漸趨穩定,但消費改善的程度仍較有限,需求的擴張速度仍顯緩慢。因此,改善預期、刺激需求是當前政策的主要著力點。政策早發力早到位有助于改善預期,同時需關注非經濟變量對于預期的影響。
“穩定經濟,亟須落實落細穩就業、穩物價、穩供應的政策措施。”石英華表示,在穩就業方面,中小微企業是就業的主要載體,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保生存、求發展,既是穩經濟,也是穩就業。在加快進度落實退稅減稅政策的同時,還要注重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強化對小微企業的“精準滴灌”。財政貼息貸款、稅收減免等財政政策工具,與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付息、支農支小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協同發力,有效引導財政資源、金融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此外,通過發放技能培訓券等方式支持失業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技能。在穩物價穩供應方面,注重完善要素市場機制,在穩物價穩供應方面發揮好“看不見的手”的作用。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近期談到中國經濟形勢時指出,在當前情況下,穩增長、調結構和促改革之間應該更注重推動一些有利于短期穩增長的結構性調整和結構性改革。增長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穩增長為中心來調結構、推改革。
可以看到,在當前疫情沖擊下,穩供應鏈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物流,復工復產的背后離不開物流。會議強調,要保障城市核心功能運轉,確保交通物流暢通,確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抗疫保供企業、關鍵基礎設施正常運轉。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4月26日公布一季度物流運行數據顯示,全國社會物流總額84.0萬億元,同比增長6.2%。從規???,社會物流總額與GDP的比率回升至3.1,為202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疫情暴發以來,交通運輸、物流與供應鏈面臨防控帶來的干擾,國家及時采取措施暢通流通梗阻環節,打通生產到消費的循環,出臺系列政策加大保供穩價政策,有效保障國內重要物資物流和供應鏈暢通穩定,努力確保物流保持穩定增長??傮w看,我國物流業克服困難保持穩步增長,有效維護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受國內疫情散點多發影響,物流業再次受到沖擊,伴隨著“宅經濟”引發的供需變化而物流快遞業務也被迫作出調整,積極擴大非接觸物流配送、加強冷鏈物流的安檢防控、物流從業人員用工成本高企等問題,推高了物流和供應鏈的交易成本,上海等地疫情防控措施加嚴,造成部分重要行業原材料、零部件等面臨供應壓力,供需循環再度受阻,特別是將沖擊物流正常運轉供應。為此,國家已經出臺諸多措施加大物流供應鏈的暢通穩定,在落實好國家部署安排的十項舉措,努力實現“民生要托底、貨運要暢通、產業要循環”,尤其統籌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落實好汽車、集成電路、消費電子、裝備制造、農用物資、食品、醫藥等重點產業和外貿企業白名單制度,確保重要物資生產不停工、物流不停運,民生有保障。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魏際剛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受國際環境錯綜復雜與國內疫情多點頻發的影響,當前經濟發展的形勢較為嚴峻,需要從增強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兩方面雙管齊下。增強有效供給的關鍵是營造環境、釋放活力,保障供應鏈安全穩定高效運行。而增強有效需求的關鍵是確?;拘枨?、引導品質需求、優化投資需求。最終形成供給與需求的良性互動格局。
值得關注的是,會議強調,對受疫情嚴重沖擊的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施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
事實上,金融機構已經開始行動。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2022年以來,針對小微客戶特點和需求,首創“小微快易免”理賠服務。在就業環節,針對生產性小微企業,開發“樂企e生、小微企業保”產品,涵蓋企業財產、生產場所公眾責任、員工意外保障;針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居民服務等經營性場所,推出“樂享系列”產品,涵蓋企業財產、營業場所公眾責任、食品安全、雇主等保障。針對疫情現狀,降低小微企業購買疫情相關保險的成本,提升保險覆蓋率,解決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的后顧之憂。